房協榮獲銀齡經濟及優質安老國際獎

房協長者服務組最近再創佳績,榮獲在法國舉辦的國際「銀色經濟平台 」(SilverEco) 頒發「銀齡經濟及優質安老國際獎2022」,成為亞洲唯一獲得此頂級殊榮的機構,亦是房協長者服務組首次奪得亞太地區以外的認同。

房協一直致力推動自住生活、居家安老,除了發展長者房屋項目,亦為長者提供「居家安老」的支援,並在社區積極推廣「長者友善家居」概念。

是次得獎,對我們工作及服務上給予肯定和鼓勵。我們一定會繼續努力,用心服務長者及社區。

分享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whatsapp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為你推薦

房協榮獲銀齡經濟及優質安老國際獎

房協長者服務組最近再創佳績,榮獲在法國舉辦的國際「銀色經濟平台 」(SilverEco) 頒發「銀齡經濟及優質安老國際獎2022」,成為亞洲唯一獲得此頂級殊榮的機構,亦是房協長者服務組首次奪得亞太地區以外的認同。

房協一直致力推動自住生活、居家安老,除了發展長者房屋項目,亦為長者提供「居家安老」的支援,並在社區積極推廣「長者友善家居」概念。

是次得獎,對我們工作及服務上給予肯定和鼓勵。我們一定會繼續努力,用心服務長者及社區。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與中風息息相關 控制心血管病風險因素減患病機會

「認知障礙症」有不同類型,其成因及對身體機能的影響各有不同。除了較為人熟悉的「阿茲海默症」之外,「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是認知障礙症中第二常見的類型,更與「中風」息息相關。房協長者通邀請了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腦神經內科臨床副教授劉巨基醫生為大家講解預防「血管性認知障礙症」與「中風」的重要性,也會介紹一個專為中風康復者及照顧者而設的手機程式 -「風起航」,提供一站式中風風險管理平台,加強監測及支援中風患者的康復情況。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跟「中風」息息相關,可否講解兩者之間的關係?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的常見成因是患者的腦血管出現阻塞或爆裂的情況 ,令腦部細胞缺氧壞死,導致中風,影響腦部重要區域的功能。患者經歷多次中風,尤其是出血性中風,更會增加認知障礙症的機會。

此外,即使本身腦部中風的面積不大,若受影響的區域跟認知功能有關連,也可能導致認知障礙症。

「腦小血管病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亦是導致認知障礙症的重要原因,而腦小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是長期高血壓。另外,不正常蛋白在腦內積聚,形成腦澱粉樣血管病 (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亦是導致「腦小血管病」的常見成因。「腦小血管病」初期的病徵通常並不明顯,例如行動稍微欠佳、說話比較不流暢、身體協調稍遜而已。然而,它是導致中風 (「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 ,和認知障礙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阿茲海默症」和「路易體認知障礙症」分別對患者的身體機能有什麼影響?

三種主要的認知障礙症對身體機能之影響分別為:

阿茲海默症

患者的短暫記憶會受到影響,學習新事物上出現困難,但以往的舊記憶卻未必有缺損。此外,亦有機會影響視覺空間感官。

路易體認知障礙症

患者的徵狀跟阿茲海默症相似,不過有機會出現幻覺,亦可能有顫抖和肌肉僵硬等問題。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

患者的執行能力 (executive function) 會受影響,例如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例子:即使患者手裡拿著一條鎖匙,當他到門前時,他們可能忘記下一步應該做什麼。

有別於阿茲海默症患者,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短暫記憶會有較少影響。

由於年齡增長是認知障礙症的主要成因,約三至四成病例都屬於綜合性認知障礙症 (mixed dementia),大多是同時患有血管性認知障礙和阿茲海默症,而非單一類型。

「急性缺血性中風」和「腦小血管病」分別的徵兆為?

「急性缺血性中風」的徵兆一般都比較突如其來,典型症狀包括:

  • 面部、手腳或身體的其中一邊會突然感到乏力、失去觸覺、麻痺
  • 影響語言或溝通能力、言語不清、詞不達意
  • 影響視覺(單眼或雙眼),甚至出現重影
  • 身體協調能力或行動有所影響

至於慢性腦小血管病,初期的病徵通常並不明顯,例如行動稍微欠佳、說話比較不流暢、身體協調稍遜而已,而病徵通常會隨著時間慢慢形成。一些中年患者雖然沒有察覺自己有什麼明顯病徵,但通過磁力共振檢查,就發現其腦小血管出現病變。故此,腦小血管病的情況很容易被忽略,因為其初期病徵可以很輕微,令患者誤以為是自己年紀大了的正常身體變化,如記性變差,又或是以為自己的行動純粹沒年輕時般「精靈」。

然而,若腦部某個重要區域有細小的血管突然受到阻塞或爆裂,便有機會引致急性的「缺血性中風」(血管阻塞) 或「出血性中風」(血管爆裂)。

「舒張壓」是什麼?又與中風和認知障礙症有何關係?

高血壓是導致中風的主要成因。「血壓」分為「收縮壓」與「舒張壓」,以下是兩者的分別:

  • 收縮壓:亦稱為「上壓」,反映心臟收縮泵出血液時血管內的壓力
  • 舒張壓:亦稱為「下壓」,反映在心跳之間,心臟放鬆時血管內的壓力

大眾通常都特別關注收縮壓/上壓,而它確實與中風和認知障礙症的關係密切。要預防中風和認知障礙症,理想的血壓指數為上壓低於120-130mmHg,下壓低於80mmHg。

然而,我們的團隊數年前進行了一項研究,對象為一群平均年齡70歲的中風人士。我們對這些患者的磁力共振圖表作了深入分析,當中反映出他們腦小血管病變的情況;同時也追蹤了他們入院前十至二十年血壓的數據紀錄,發現他們除了上壓較高外,他們中年時下壓較高的情況,與其後的腦部病變亦有著莫大的關係。

由此可見,不論中年人還是年輕人,除了關注上壓外,也應留意下壓。從我們的觀察所得,不少中年人或年輕人即使上壓正常,其下壓其實頗高,需要特別留意和跟進。下壓與日後的腦小血管病變或整體腦部健康息息相關。

曾經中風會增加患上「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的風險*,中風患者應可如何預防認知障礙症和再次中風 ?(*數據顯示20%中風康復者患有認知障礙症)

預防勝於治療,若希望減少中風和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機會,大家要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以下是一些建議及注意事項:

監測血壓,預防「三高」

我們會建議高血壓人士或長者,除了到醫院或診所時量度血壓外,在家亦應添置血壓計,恆常在家量度血壓,例如每星期兩天,在早上及傍晚分別量度血壓兩至三次。因為通常在家的血壓度數,會比在醫院或診所量度的準確。基於舟車勞頓,又或見醫生心情緊張等,都有機會引致在醫院或診所量度的血壓偏高。

除血壓外,血膽固醇與血糖指數也是需控制且重要的中風風險因素,大家亦要多加留意預防「三高」。「三高」有年輕化的趨勢,已推前到20 – 30歲的人士,所以大家應及早正視「三高」的情況。

留意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尤其在長者中十分常見,因此建議65歲或以上的長者應該定期進行篩查。正常情況下,心跳應該有一定規律的;可是有心房顫動的患者,其心跳沒有規律性,也可能會感到輕微心跳紊亂、心口不舒服或頭暈的情況,但也可能沒什麼明顯病徵。心房顫動會令血栓在心房形成,假如阻塞腦部主要血管,或會引致嚴重中風。

研究顯示,有心房顫動的人士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五成,因此建議定期進行檢查,包括讓醫生檢查脈搏、進行心電圖檢查,以監測心跳是否有規律。

健康飲食與生活
  • 減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每天最多可攝取5克鹽分,即一茶匙的份量)
  • 減糖
  • 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取
  • 多吃蔬菜、生果,每天進食3至5份蔬果
  • 戒煙
  • 少喝酒
  • 恆常運動

針對各種疾病的營養飲食貼士:https://www.stroke.med.hku.hk/diet-resources

可以為大家介紹一下由香港大學中風研究及預防組研發的手機應用程式 -「風起航」嗎?

「風起航」是個一站式中風管理的手機應用程式,透過此平台我們期望能夠幫助到中風患者和照顧者,為他們提供以下主要功能和資源:

  • 中風患者可以監測自己的不同風險因素,尤其是血壓。用家可將血壓計所量度的數據,手動記錄於應用程式裡。亦可利用特定型號的藍牙血壓計進行量度,相關數據會自動輸入到手機程式裡。記錄血壓後,應用程式會顯示用家的上壓、下壓是否正常,亦能以圖表展示用家在過往一段日子中的平均血壓度數,讓用家更了解自己「三高」的狀況,同時可方便醫生根據不同度數進行評估或調校藥物。
  • 許多由香港營養師協會提供的預防中風和其他慢性病的飲食貼士,亦有適合服用「華法林」患者的食譜和痛風患者的「低嘌呤」食譜等。
  • 提供中風和認知障礙症患者所需的健康資訊,如可以在家進行的復康運動、吞嚥困難的飲食注意事項等。
  • 提供大量資源地圖,範圍包括香港、澳門、深圳共四千個資源中心的相關資料 (如:院舍、復康中心、醫院等聯絡資訊和地址等)

了解更多有關「風起航」應用程式:https://www.stroke.med.hku.hk/werise-app

你可能也感興趣:

理大符少娥教授:嶄新血流量限制訓練 有助關節置換手術的復康

隨著年事漸高,長者容易因關節的勞損退化而疼痛難當,甚至需要接受膝/髖關節置換手術(即換骹手術)。科技日新月異,究竟手術前後的復康訓練,近年有什麼新發展?你又是否知道,手術前的復康治療,對長者同樣重要?我們早前邀得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符少娥教授,在「教授與您同行康復路」系列講座上與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什麼是關節置換手術?

關節置換手術是與關節退化相關的疼痛和功能障礙的一種常見處理方法,當中又以下肢置換手術較為普遍。而中國人以置換膝關節較多,而外國人則以置換髖關節較為常見。

為什麼我們需要術前復康?

過去我們一般在術後才進行復康,但其實術前復康亦不容忽視。退化是一個過程,當長者的膝/髖關節已經痛了很多年,身體很可能有很多改變,例如因為膝關節疼痛,長者走路時可能會不自覺變得向前傾,筋骨亦變得沒以往活動自如。如果我們只換「硬件」,而不調理「軟件」,或會影響手術效果。

因此在接受關節置換手術前,我們可考慮進行物理治療,以達到以下目標:

  1. 幫助減輕痛楚
  2. 增加關節的活動能力
  3. 增強肌力及肌耐力

為什麼需要術後復康?

術後復康除可幫助減輕痛楚、增加關節的活動能力以及增強肌力及肌耐力,亦會協助長者進行本體感覺和平衡訓練,並以助行器具拐杖協助行走。此外亦會因應不同情況,為患者進行功能訓練。

關節置換術後康復如何應用血流量限制訓練?血流量限制訓練的原理是什麼?

人體有三組肌肉,在術前術後都相對較難進行復康訓練,即臀部、大小腿及背肌,而血流量限制訓練正好解決這三組肌肉的訓練問題。

血流量限制訓練的儀器猶如血壓計,進行阻力訓練或運動時,血流量限制訓練儀利用外部力量,限制血液流出及流入訓練的肌肉。隨著肌肉的血流減少,氧氣亦隨之減少,令肌肉在無氧狀況下接受訓練。

血流量限制訓練改變血液的輸出及輸入,刺激大腦生長荷爾蒙,增加蛋白質的形成。臨床研究證實,將血流量限制訓練應用於關節置換手術前後,以及手術後的慢性肌肉萎縮,均取得了非常積極的成果。

血流量限制訓練有什麼優點?

  1. 低負荷運動亦能達到高負荷運動量的成效。
  2. 低強度血量限制有氧訓練,能有效促進肌肉肥大。
  3. 訓練效果並不限於受壓部位(手臂或腳部),非受壓部位的鄰近及較遠的肌肉(如背部或胸部等),亦同樣有訓練效果。
  4. 同樣運動強度下,血流量限制較傳統訓練,可以較短時間達到接近訓練效果。

房協得到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支持,合作推出「康復治療伙伴合作計劃」,他們派出臨床導師 / 資深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進駐房協轄下的北角「雋康天地」和牛頭角「彩頤居」,幫助有需要長者重拾生活正軌。計劃亦包括一系列「教授與您同行康復路」主題講座。想了解更多有關「血流量限制訓練」的資訊,歡迎按此了解詳情。

至於「康復治療伙伴合作計劃」的詳情,歡迎致電:2280 9100(北角丹拿山「雋康天地」)/ 6239 3509(WhatsApp)或2839 8068(牛頭角彩頤居)查詢。

你可能也感興趣:

理大彭耀宗教授採用「身心並用」訓練 協助中風患者減低跌倒風險

「中風」往往都在突如其來的情況下發生,更會引發其他後遺症,影響患者的身心狀態。理大彭耀宗教授早前在雋康天地跟大家分享「『身心並用』訓練如何有效協助中風患者減低跌倒風險」。彭教授談及「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的原理、這種訓練與傳統物理治療的分別,還有鼓勵中風患者積極復康的方法。

有什原因導致中風患者較容

我們大概可歸納為五個主因:

  • 平衡力減退
  • 步姿異常 / 步行能力障礙:若果中風患者在步行時步姿欠佳,又或者步行能力不理想,他們會較容易跌倒。因此中風康復治療裡十分著重改善患者的步姿、步行能力及平衡力
  • 有些長者在中風後會患上抑鬱症
  • 若果中風患者本身的認知能力較差,他們會較容易跌倒
  • 自我照顧能力障礙:這跟中風的嚴重程度有關,若程度較嚴重的,其自我照顧的能力會較差,而相對上亦會較容易跌倒

 

傳統物理治療包括哪些方面?

傳統物理治療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範疇,藉以改善患者的平衡力和步姿:

平衡訓練

集中訓練接受治療人士的平衡能力,有助減低他們跌倒的機會。

阻力訓練

帶領接受治療人士進行強化肌肉的運動,例如運用橡筋帶訓練腳部肌肉,因為若雙腳乏力會容易使人跌倒。

重新訓練步姿及步行能力

除了以往較傳統的方式或徒手作輔助,時下的訓練儀器日新月異,坊間有不同的器械能幫助患者進行步行訓練。

「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的原理是什麼

研究發現,當中風患者走路時遇上讓他們「分心」的事物,那便會容易使他們跌倒。的而且確,中風患者日常在街上行走時,他們需要同時處理很多外來的信息,因此「身心並用」訓練之目的,是訓練患者如何在處理外來信息之同時,不受其影響而繼續保持平衡,安全地走路。

大家日常在街上需要「身心並用」的例子:

  • 一邊走路一邊使用手提電話
  • 走路時與身邊人聊天
  • 過馬路時注意交通燈的轉換
  • 逛超級市場時,一邊選購物品

對於一般人來說,在生活中「身心並用」並沒有問題的,可以處理得來;可是對於中風患者和長者而言,由於他們的「身心並用」能力較弱,因此會令他們容易跌倒。

 

與傳統物理治療相比,「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是否更有效

總括來說,「身心並用」康復訓練比傳統模式,更有效協助中風患者重投日常生活。根據研究,此訓練除了能降低跌倒人數比例達25%之外,亦能減少受傷人數比例達 22%。

另外,「身心並用」康復訓練無需使用訂製的或昂貴的大型設備,僅需要一些簡單、經濟及容易儲存的小型輔助物件便可(如可摺疊起來的繩梯及運動用的「雪糕筒」等),因此適合於社區及家居進行,從而讓中風患者可持續改善「身心並用」的能力。

進行「身心並用」訓練的患者較常遇上什麼困難

用作「身心並用」訓練的不同運動環節難度有別,我們會因應每位患者的中風嚴重程度及能力,去逐漸作出調教。為著改善中風患者的平衡能力,訓練過程中便須進行具挑戰性的平衡訓練;然而,若進行具挑戰性的平衡訓練,接受訓練的患者便會有跌倒的風險,所以需要他人在旁陪伴,萬一當患者接受訓練時失去平衡,便能有他人馬上伸出援手。因此每當進行訓練時,現場定必有治療師或輔助人員在旁。但值得留意的是,若訓練中的運動環節過於容易、輕鬆,那對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就作用有限。

 

如何鼓勵中風患者進行康復治療

首先,若果發現中風患者出現情緒抑鬱的問題,家人宜為他尋求心理輔導、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建議,又或需要服用相關藥物作治療。

但就著「身心並用」康復治療而言,我們刻意將此訓練設計成非個人化的訓練,讓其更像一個運動班的形式,使接受訓練的患者能夠跟同路人一起做運動。而除了做運動,他們更有機會結識新朋友,在過程中互相傾談與鼓勵,使心情好轉,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房協得到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支持,合作推出「康復治療伙伴合作計劃」,他們派出臨床導師 / 資深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進駐房協轄下的北角「雋康天地」和牛頭角「彩頤居」,幫助有需要長者重拾生活正軌。計劃亦包括一系列「教授與您同行康復路」主題講座。想了解更多有關「血流量限制訓練」的資訊,歡迎按此了解詳情,歡迎致電:2280 9100(北角丹拿山「雋康天地」)/ 6239 3509(WhatsApp)或2839 8068(牛頭角彩頤居)查詢。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