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煙以外肺癌風險因素逐個捉 港大林志良醫生教大家遠離空氣污染小貼士

眾所周知,吸煙跟肺癌有著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毋庸置疑大家應當跟香煙說「不」,保持身心健康;不過大家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另一些有機會增加患上肺癌的風險因素。房協長者通邀請了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林志良醫生為大家作出講解, 另外亦包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避免接觸風險因素的方法。

大眾對「肺癌」的印象一般主要源於吸煙。這觀念是否正確?

正確的,我們發現大部份的肺癌病人仍然是吸煙人士,又或者過去是吸煙人士。但近年我們發現,尤其是在亞洲,有一組患者他們並非吸煙人士,而且以女性居多,不過非吸煙的肺癌患者數目仍未超越吸煙的肺癌患者數目,這類別的患者並未成為主流。

 

除了吸煙,還有什麼因素會容易讓人患上肺癌?

由於「吸煙」這個風險因素實在太明顯,相比之下其他的風險因素都變得不那麼明顯了。不過近年我們亦開始留意一些不吸煙的肺癌患者,他們患上肺癌可能跟一些一般癌症的風險因素相關:

生活習慣

跟一般癌症類似,不良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例如缺乏日常運動導致有體胖傾向。

遺傳

近年研究上發現有不同的遺傳基因,有機會增加病人患上肺癌的風險。我們在非吸煙的肺癌病人中,發現亞洲的肺癌病人比西方肺癌病人較多出現一些「標靶基因」,因此在亞洲肺癌帶有標靶基因突變的患者有較多機會以特定的標靶藥作治療之用。可是由於「吸煙」這個風險因素的影響實在太大,若要把其他遺傳因素找出來的確十分困難。以目前來說,醫學界仍未能找出是否有某種或某組基因,與導致肺癌有直接關係。

職業

某些工業(如:化工原料廠、製造塗層的工業等)會讓人容易接觸到致癌物質的,尤其是一些揮發性的有機化學物質。若長期接觸或吸入,有機會增加其患上肺癌的風險。

儘管如此,以上提及這些因素僅在一小撮病人中可見,而且無法證實它們必然令病人有患上肺癌的機會。

 

可否多講解「空氣污染」與肺癌之間的關係?對於生活於香港的市民,日常能如何盡量避免受此肺癌風險因素的影響?

我們一般會將「空氣污染」分為兩大類:

室外

空氣中的污染物主要來自汽車及燃煤發電。車輛排放中除包含了會刺激氣管的物質之外,由於汽車的燃料是汽油、電油、石油、柴油等,然後再加以燃燒,當中存在著許多有機的致癌物;若果致癌物長期濃度偏高,讓人吸入後致癌的機會是高的。近年我們從研究得知,空氣污染中包括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又或是一些懸浮粒子,這些物質主要透過車輛排放至空氣之中。

室內

室內的空氣污染往往是源於空氣不流通,如此會容易積聚有害或致癌物質,有可能令居住其中的人士將來患上氣管病或肺癌的機會較高。當然,最有害的物質就是有人在室內吸煙。若室內的空氣不流通而當中有人吸煙,這便等於在吸「二手煙」或「三手煙」。

市民盡量避免受空氣污染影響的方法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遠離二手煙及三手煙
  • 留意公眾資訊:政府每天會公佈空氣質素監測數據,提醒市民哪些地區的空氣污染較為嚴重。若是心肺狀況欠佳,盡量在空氣質素較差的日子避免前往相關地區。

 

對於非吸煙人士,他們或會低估了自己患上肺癌的可能性。可否提醒一下大家,若身體出現了某些徵狀,宜馬上求醫?

許多肺癌的個案(尤其是早期的個案),其實並沒有任何徵狀的;若已開始出現徵狀,往往已到了比較後期的階段。若市民大眾發現自己身體出現了任何的不適,都應該馬上求診。

後期肺癌徵狀包括:

  • 咳嗽
  • 痰多
  • 氣喘
  • 痰中帶血

當肺癌到了較後期的時候,我們最擔心的是腫瘤會否已擴散至其他身體地方,從而引致其他局部的徵狀。常見徵狀包括:

  • 若已擴散至胸膜,有機會導致胸膜積水(坊間一般稱為「肺積水」),那便會令患者氣喘、不夠氣。
  • 若肺癌刺激到胸膜,病人可能會覺得胸痛或心口痛。
  • 晚期肺癌病人會消瘦、體重驟減。
  • 若肺腫瘤已擴散至骨,患者或會出現骨痛問題。

 

目前醫學界有哪些診斷肺癌的常見方法

若要診斷肺癌(亦即當患者已發現身體出現了某些毛病,從而求診再作檢查,又或已照X光而發現陰影時),我們作為肺科醫生會為病人考慮進行以下常見的診斷方法:

氣管鏡—藉以抽取組織作化驗

掃描定位穿刺—針對一些位處肺部外圍邊的腫瘤,可考慮以此診斷方法,用掃描定位以針刺的方式抽取樣本

抽取肺積水—若腫瘤已擴散至肺膜,有「肺積水」的情況,我們往往會考慮直接抽取那些肺積水,分析當中有否癌細胞

 

有說越早發現腫瘤,越容易根治,這個說法也適用於肺癌嗎?

完全正確。根據我們的經驗,若能於肺癌早期發現病人的腫瘤,很多情況下可考慮將腫瘤切除,如此可增加根治的機會。相反,若果發現的時候已較為後期或已擴散,根治的機會不大。所以市民大眾需要多加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如察覺到上文所說的病徵,有必要見醫生,盡早檢查清楚。

 

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致力在社區推廣「長者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並設計了不同主題的健康探索團、導賞團及體驗團,由專人帶領參觀及講解,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

分享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whatsapp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為你推薦

遠離頭號癌症殺手 中大教授倡即時戒煙 低劑量掃描有機會發現初期肺癌

肺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亦是頭號癌症殺手,大部分肺癌早期都沒有明顯症狀,及至中晚期才被發現。香港醫院管理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9年,肺癌導致4,033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27.1%。

吸煙人士屬於高危一族,如果煙齡已有十多年,是否戒煙亦無助減低患癌的風險?吸煙人士又有沒有需要進行定期肺癌篩查?我們邀得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教授黃至生醫生,和大家分享肺癌的相關小知識。他並呼籲吸煙人士及早戒煙,防患於未然。

為什麼吸煙是導致肺癌的主因?

吸煙是造成八至九成肺癌死亡的主因,因此吸煙是非常高危的因素。香煙有超過5,000種有害化學物質,當中包括70種致癌物。這些致癌物會令遺傳因子變異,是導致肺癌的元凶

令人鼓舞的是,本港吸煙人口已有所回落,吸煙人口百份比由過去的雙位數,跌至現時的單位數。數字反映市民大眾明白到吸煙並不一定是「有型」的生活模式。

 

吸煙人士多患上哪一類肺癌?死亡率高嗎?

肺癌主要分為兩類,即「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當中八至八成半病人罹患非小細胞肺癌

與其他癌症如前列腺癌、大腸癌相比,肺癌的死亡率偏高。以大腸癌為例,初期癌症病人的存活率為91%。而兩類癌症中,又以「小細胞肺癌」的死亡率更高。

以五年存活率計算,處於初期的小細胞肺癌患者,生存率僅為7%,而癌細胞已擴散的肺癌患者,生存率更只有3%。至於非小細胞肺癌,如處於初期,則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可以存活五年或以上。

 

有研究指出,只要戒煙及時,肺部有機會自我修復癌變細胞。這說法是否成立?

停止吸煙可有效修復肺部受損的地方。你只要12小時不吸煙,紅血球的一氧化碳水平已回復正常。如果戒煙二星期至三個月,肺部會有自我消毒的過程,從而加強肺功能。

如果成功戒煙一年,更會進一步改善咳嗽或氣促問題。而國際文獻亦顯示,煙齡的長短,對修復癌變細胞的分別不大,因此非常鼓勵市民大眾戒煙

 

吸煙人士有需要進行定期肺癌篩查嗎?

於過去15年內戒煙的50至80歲人士,可考慮接受低劑量的電腦掃描檢查。低劑量掃描的好處是有機會發現初期肺癌,但即使是低劑量,輻射仍然有機會危害身體健康。值得注意的是,電腦掃描檢查在國際並未廣泛採用。

另外亦不建議定期「照X光」作篩查,因X光能發現肺癌的靈敏度較低,透過影像發現肺部有異時,一般已屬晚期肺癌。因此與其因擔心健康而進行肺癌篩查,倒不如身體力行,即時戒煙

 

從你的臨床經驗,確診者,尤其是吸煙人士,出現了甚麼病徵,才需要求診呢?

肺癌在初期並沒有明顯的病徵,病人一般只會覺得不舒服及感到很疲累,慢慢病人會經常咳嗽,胸口及上背感到刺痛,而且呼吸變得不暢順。

到了中晚期,病人開始食慾不振,吞嚥困難,體重開始下降,而且聲音沙啞,呼吸困難,呼吸時會發出「咻咻」聲。

不過肺癌的病徵因人而異,如有需要,可先由家庭醫生作初步評估,再決定是否需要轉介至專科醫生跟進。

 

肺癌患者在用藥上有甚麼選項?復發機率高嗎?

用藥方面,主要分為以下三大類:

  1. 化療:有機會連正常細胞一併殺死
  2. 標靶治療:相對較少副作用
  3. 免疫療法:以身體自身防禦力對抗癌症,在香港比較少見

至於肺癌的復發率,平均數為30-40%,如果以不同時期計算,第一期的復發率為5-19%,第二期為11-27%,第三期五則升至24至40%。

 

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致力在社區推廣「長者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並設計了不同主題的健康探索團、導賞團及體驗團,由專人帶領參觀及講解,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

年長婦女容易尿失禁 港大蔡沛恒博士教大家調整生活習慣改善問題

尿失禁是年長女性經常會遇到的身體毛病,除了會為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種種不便與尷尬,更有機會構成精神壓力,甚或影響社交,實在不容忽視。房協長者通特別請來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助理教授蔡沛恒博士,為大家拆解婦女小便失禁的類型與成因,更會教大家預防方法及實用訓練。

小便失禁是年長女性的常見身體毛病嗎

的確是的。雖然年長的男性及女性同樣有機會出現小便失禁的情況,但當中以年長女性居多。曾有研究指出,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的數目高出一倍之多。外國曾有大規模的研究發現,約三成40歲以上的女性有小便失禁的問題;另外,亦曾有針對華人的研究指出,高達六成60歲以上的女性有此問題

 

甚麼原因會令到年長女性出現小便失禁?

女性比較容易遇上小便失禁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其尿道較男士短。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膀胱及骨盤底肌肉開始退化,膀胱的收縮功能變差。至於曾經生育的女性,她們的骨盤底肌肉會較為鬆弛,增加遇上小便失禁的機會。另外,女性在更年期後 (「收經」後),體內的雌激素荷爾蒙下降,這亦可能會影響一些軟組織及盆底肌肉變得較為鬆弛,令「忍尿」的能力變差,從而容易出現小便失禁的問題。

 

有什麼高危因素容易導致小便失禁?

  1. BMI過高 / 過重
  2. 曾經生育
  3. 更年期後的女性
  4. 本身有長期病,如糖尿病等
  5. 本身服用某些藥物而引起

 

小便失禁有哪些常見的類型?

醫學上有以下三種比較常見的小便失禁類型,它們均較常出現於年長女性身上。

壓力性尿失禁

當腹腔的壓力增加時,例如:做運動、搬動沉重物件、打噴嚏、咳嗽或大笑,便會出現尿滲。

急切性尿失禁

成因是由於膀胱的肌肉過度活躍、失調,使患者常常有突如其來的尿急感覺,難以忍尿,需要立即排尿,從而出現尿滲情況。

功能性尿失禁

患者的泌尿系統往往並沒有出現什麼問題,而是由於身體的其他功能出現了毛病,導致他們無法及時上厠所,最終出現失禁的情況。較常出現於長者身上的是他們本身有認知障礙、中風或行動不便等問題。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動作或行為,容易讓年長女性出現失禁漏尿的情況?

除了上述提及容易導致「壓力性尿失禁」的動作及行為,以下還有一些情況會容易讓人出現失禁問題:

飲用刺激性飲品

對於有急切性尿失禁的患者,若果他們飲用了刺激性的飲品如酒精,或含咖啡因的飲料 (例如茶) 時,有機會令他們的尿意增加。

吸煙

對於常常吸煙的人士,他們的肺功能或氣管會較差,容易咳嗽或有哮喘的情況,這會繼而令腹腔的壓力更加大,容易出現「壓力性尿失禁」。

服用「去水丸」

不少長者都有服用「去水丸」的需要 (如正在治療心臟病或高血壓的人士),導致身體會產生較多的尿液需要排出,從而令他們的膀胱壓力增加,使他們容易失禁。

 

調整生活習慣可以預防小便失禁嗎?

總括而言是可以的,大家可多留意以下數方面:

預防便秘

由於便秘會有機會阻礙了排尿的情況,從而容易導致失禁,因此有需要人士可多進食一些高纖維食物如水果、蔬菜、穀物類,並飲用充足的水份等,以緩解便秘問題,從而減少因便秘而衍生的失禁情況。

保持良好體重

由於肥胖是導致小便失禁的高危因素,因此控制體重可有助防止壓力性失禁。

別因怕失禁而避免飲水

很多人因為怕失禁,所以避免飲水,但這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反而有機會弄巧反拙。我們會建議大家每天需要飲用6-8杯水,以控制身體有一定的排尿量。這是由於當飲用的水份不足夠,會令小便的濃度增加,這會容易刺激到膀胱。此外,若身體沒有吸收足夠的水份,會容易引起尿道炎,亦有機會導致小便失禁問題。

 

醫學上有什麼訓練,有助女性改善小便失禁問題?

骨盤底肌肉訓練

若是針對處理壓力性尿失禁問題,我們一般會建議進行「骨盤底肌肉訓練」,讓患者在急小便的時候,可以有能力忍著,減少漏尿的情況,我們經常會建議長者進行這個訓練的。

這是一個簡單、非入侵性、無副作用的訓練,可自行練習,十分適合輕度至中度的壓力性尿失禁患者。藉著訓練,可促進骨盤底肌肉的收縮力、張力和反應力, 有助改善尿失禁情況。

在訓練過程中,患者需要慢慢收縮肛門或陰道口的肌肉,類似忍著大便或放屁的感覺。盡量收縮大約5至10秒,然後放鬆5至10秒,重複10次 (如此為一組),每天進行此訓練共5-10組。

膀胱訓練

透過此訓練,目的是讓患者重拾控制膀胱的習慣,期望可改善膀胱的控制力和增加其儲尿量,逐漸延長每次小便之間相隔的時間,以減輕急切性尿失禁的問題。

舉例說,某些患者或會發現自己短至30分鐘便需要上洗手間一次,他們可藉著膀胱訓練,當有尿意時嘗試先忍著5分鐘才上洗手間,慢慢地將相隔的時間每次延長5至10分鐘,如是者經過了一段日子後,或可將每次小便之間相隔的時間延至三至四小時。

實用資訊圖:

資訊圖

你可能也感興趣:

乙型肝炎無徵狀 可發展成癌症 港大榮休教授黎青龍醫生叮囑長者主動接受病毒檢查

乙型肝炎(乙肝)往往並沒有徵狀,因此患者可以在不知不覺間慢慢地演變成其他嚴重的肝臟問題,包括肝硬化及肝癌。要認清乙肝的成因、特性、預防及治療方法,房協長者通有幸邀請到香港大學內科學系榮休教授、內科及肝臟專科醫生兼香港乙肝基金會會長黎青龍教授,為大家逐一講解。

乙型肝炎是如何傳染的?

乙肝其中一個很常見的傳染途徑,是由乙肝帶菌的母親在分娩的過程中傳染給嬰兒。此外,在嬰孩出生後的首一至兩年,乙肝亦可藉由帶菌的家人經接觸傳染給嬰兒。嬰兒容易感染乙肝是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仍未發展成熟,無法將病菌清除。數據顯示,當嬰孩一旦感染乙肝,他們約有九成機會演變成慢性帶菌者。

相對於受感染的成年人(一般是透過性接觸而受感染),他們會較容易把乙肝病菌清除,僅少於百分之二的受感染個案會最終演變成慢性帶菌者。我臨床上也沒有見過。

 

乙型肝炎會對身帶來哪些威脅?它跟肝有沒有直係?

乙肝主要就是影響肝臟,有機會引致肝硬化及肝癌。數據顯示,若果乙肝病人不接受任何治療,男性約有五成機會死於肝硬化或肝癌,而女性的機會率則是約百分之十四。

 

對於乙型肝炎患者,目前最常用的是什麼治療方法?

治療乙肝,目前最常用到三種口服的「核苷酸類似物」。這類型口服藥幾乎沒有副作用,患者每天僅需要服用一粒藥,而且醫學上已證實它們能大幅度降低病人患上肝癌、肝硬化的機會。針對肝硬化的個案,「核苷酸類似物」更能讓肝臟軟化,逆轉病人的肝硬化情況。

 

長者很多時本身不同的「老人病」如三高、心臟病,因此他們或需一邊控制老人病,同時一邊對抗乙型肝炎。請問老人病的治阻礙乙肝的治療嗎?

兩者互相不會受到影響的,因此老人病與乙肝的治療可同步進行,各位老友記不用擔心。最重要的,是大家需要去接受乙型肝炎病毒檢查,了解究竟自己有沒有這個問題。

 

會否有一些身或生活習慣,乙肝的病情惡化?

若果乙肝帶菌者本身的肝臟已存在其他毛病,例如是脂肪肝(主要源於肥胖、血壓高、膽固醇高而不加以控制),那確實會使乙肝的病情有所惡化。所以知道自己有脂肪肝的話,就需要積極減肥,要是膽固醇過高,醫生會處方降膽固醇藥;只要持之以恆,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

 

乙型肝炎的初期病徵並不明顯,容易被人忽略,那麼市民大眾應如何作出預防?

不僅乙肝的初期病徵不明顯,其實乙肝、肝硬化及肝癌三者的徵狀同樣不明顯。有些個案即使已演變成末期肝癌,腫瘤體積頗大,病徵仍然可以不明顯;又或者要待很末期的肝硬化個案,才會出現像肚脹、吐血等病徵。因此,大家需要主動透過乙型肝炎驗血檢查,了解自己是否已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不能單單依靠觀察病徵。

在香港,自1984年起,若果孕婦是乙肝帶菌者,其嬰兒在出生後便會馬上接受乙肝疫苗注射。及至1988年,本地出生的嬰兒均會接受這類疫苗。可是,1984之前出生的人士,便有需要靠自行去接受乙型肝炎驗血檢查,才能了解有否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不然是不會知道的。而對於乙肝的帶菌者,我們也會建議他們每半年進行一次超聲波檢查。

 

「乙型肝炎驗血檢查」是否一生只做一次已足夠?

對,只需做一次驗血檢查,就能得知自己是否乙型肝炎帶菌者。若果驗出患者已有乙肝抗體,便無需再接受預防疫苗注射,因為身體對乙肝已有抵抗能力。

 

是否接種三針「乙型肝炎疫苗」,就能終身預防受感染?

對。只需要接種三針,便能夠終身免疫。跟新冠肺炎疫苗的情況不一樣呢。

實用資訊圖:

資訊圖

你可能也感興趣:

腸癌可以預防 三大檢查適合不同風險人士

根據醫院管理局的報告,大腸癌在香港的病發率有持續上升之趨勢。在2017年,此疾病於本港的整體病發率排名更是多項癌症之冠,而其死亡率每年逾二千宗,排名僅次於肺癌。適逢6月是「澳洲腸癌關注月」,我們藉此機會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的林遠東研究助理教授,為大家講解大腸癌及「大腸癌篩查計劃」之要點。

大腸癌的成因有什麼?哪些是大腸癌的高危因素?

數據顯示,大部分的大腸癌個案都是由「腺瘤性瘜肉」演變而成,若果能夠及早找出腺瘤性瘜肉並將它們切除,便能夠阻止它們繼續長大、繼而演變成大腸癌。一般來說,這些腺瘤性瘜肉需要經歷很長時間(平均約十年),才會演變成惡性腫瘤的,不會於短時間內突然形成。

以下是大腸癌的高危因素:

  • 男性
  • 50歲或以上人士
  • 直系親屬(包括: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曾經患有大腸癌
  • 嗜煙或嗜酒
  • 高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
  • 常進食醃製肉類(如:午餐肉)或紅肉(豬、牛、羊)
  • 肥胖
  • 缺乏運動

 

大腸癌有什麼徵狀?

大腸癌徵狀包括大便帶血、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幼、大便後仍有急便的感覺、不明原因的食慾不振或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持續腹痛、腹脹或摸到有硬塊、不明原因的疲累。可是,早期大腸癌有機會是毫無徵狀的。因此,當大家到了50歲或以上,即使身體並沒任何異樣,仍該進行大腸癌篩查

 

防大腸癌?

  • 50歲或以上人士:宜定期(每兩年一次)接受由政府免費提供的「大腸癌篩查計劃」, 進行大便隱血測試,這是最好的預防措施
  • 切勿吸煙
  • 若果以往有「多肉少菜」飲食習慣的人士,宜改變為「多菜少肉」
  • 減少進食醃製食物
  • 限制飲用酒精飲品
  • 多運動(每天最少運動30分鐘),如此可減少便秘的機會,並保持良好的體重

 

針對大腸癌,目前坊最常採用哪些檢查?

若大家發現身體有異樣或想作深入了解,第一步該先諮詢醫生的建議,由醫生根據其身體情況找出最合適的檢查方式。以下是兩種常見的大腸癌檢查:

最準確的檢查:大腸鏡檢查

這是科學界檢查大腸的「黃金標準」,一般而言整個過程約30分鐘。檢查前需要進食低纖餐及服用瀉劑來排清大腸內的大便,從而讓醫生於檢查時能看得一清二楚。

它屬於「入侵性」的檢查,需要從肛門將大腸鏡放進大腸內,以內視鏡技術來觀察大腸內壁黏膜的狀況。過程中,醫生可透過器材清走腸內殘餘的大便,甚至即時作出治療,如發現瘜肉便會直接切除。大腸鏡檢查存在著少於百分之一至少於千分之一的機會出現像感染、出血、腸道穿孔、心肺併發症及急性腸閉塞等嚴重情況。

最安全的檢查:大便隱血測試

此檢查方法的優點是簡單、方便、零風險,大家只需要在家中如廁後,依照指示收集少量大便樣本再交回診所化驗便可以了。過程完全不存在入侵性,這是最安全的檢查方法。

可是,其準確度與大腸鏡檢查作比較會相對較低。這個測試的原理是間接地檢測大便中有沒有肉眼看不見的血紅素;不過,並不是所有大腸癌個案的大便都必然帶血的。此外,即使接受檢測者的大便帶血,亦需要視乎他所採集的樣本是否帶血(含血紅素)的部分。儘管如此,大便隱血測試對於大腸癌仍然是個準確度不錯的測試方法,只是對於瘜肉的測試就未必太有效。

嶄新的檢查:透過檢測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

透過檢測特定的糞便細菌基因去偵測大腸癌,是一項嶄新的非入侵性大腸癌篩查工具,檢測大腸癌的準確度高。因為最新研究顯示,腸道微生態與大腸癌息息相關,當我們的腸道長期暴露於失衡的微生態環境下,便會增加大腸癌形成的風險

 

政府所推行的「大腸癌篩查」中包括哪些檢法?

香港目前所採用的大腸癌篩查方法(名為「大腸癌篩查計劃」),跟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的安排亦十分相似:首先會安排沒有病徵的市民到了某個年齡的時候(例如50歲或以上),進行大便隱血測試。若是陽性,便需要再進行大腸鏡跟進檢查;而若是陰性,待兩年後再重複接受大便隱血測試。

 

大腸癌檢查的過會令檢查人士不的嗎

由於大便隱血測試並不存在入侵性,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不適感,以下重點均是針對大腸鏡檢查:

  • 由於過程中有機會出現肚子絞痛的情況,醫生或會隨著檢查人士的身體狀況為他們注射強力止痛藥及鎮靜劑,盡量讓他們在睡眠狀態下不會感到痛楚。
  • 很多大腸鏡檢查人士表示,檢查前的腸道準備相對於檢查的過程,更讓他們感到辛苦!他們事前需要戒口,不能進食高纖維及難消化的食物(例如:蔬菜、紅米、牛扒、牛筋等)。另外,檢查人士事前需要飲用大量瀉水(根據目前公立醫院的安排,檢查人士事前一般需要飲用四公升的瀉水),然後需要不斷上廁所,排清腸道內的大便。

 

要定行大腸癌篩查?

我們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每兩年進行一次大便隱血測試,亦即政府免費提供的「大腸癌篩查計劃」之第一線檢查方法。市民大眾需要持續而定期進行測試,才能保持其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倘若大家並沒有按照這個建議年期定期作測試,那便不是一個良好的依從性,而這亦會影響整個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可靠性

至於大腸鏡檢查(亦即「大腸癌篩查計劃」之第二線跟進檢查),即使檢查結果是陰性,我們仍然會建議市民十年後再次接受此檢查,因為大腸鏡檢查後仍有機會長出大腸癌或瘜肉。

 

到哪受大腸癌查?

  • 透過衛生署關於「大腸癌篩查計劃」的網頁,市民大眾可查閱全港十八區提供相關檢查服務的診所,費用全免。
  • 若大家希望付錢尋求醫生建議然後進行檢查,則可自行聯絡各大私家醫生。
  • 假如市民大眾發現自己有明顯病徵,懷疑自己有大腸癌,可前往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求診(需要轉介信)。

 

若大家想多了解「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有什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於2018年正式成立並進行招募。此計劃在2018-2022年間,為合資格市民提供免費的一站式多樣癌症篩查服務,包括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

此計劃目前正進行中,預計於2022年12月31日結束。如對此計劃有興趣的人士,歡迎於網站內的「癌症篩查」部分登記。而若計劃之完結時間有變動(例如延長招募),屆時亦將於上述網站刊出相關資訊。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