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符少娥教授:嶄新血流量限制訓練 有助關節置換手術的復康

隨著年事漸高,長者容易因關節的勞損退化而疼痛難當,甚至需要接受膝/髖關節置換手術(即換骹手術)。科技日新月異,究竟手術前後的復康訓練,近年有什麼新發展?你又是否知道,手術前的復康治療,對長者同樣重要?我們早前邀得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符少娥教授,在「教授與您同行康復路」系列講座上與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什麼是關節置換手術?

關節置換手術是與關節退化相關的疼痛和功能障礙的一種常見處理方法,當中又以下肢置換手術較為普遍。而中國人以置換膝關節較多,而外國人則以置換髖關節較為常見。

為什麼我們需要術前復康?

過去我們一般在術後才進行復康,但其實術前復康亦不容忽視。退化是一個過程,當長者的膝/髖關節已經痛了很多年,身體很可能有很多改變,例如因為膝關節疼痛,長者走路時可能會不自覺變得向前傾,筋骨亦變得沒以往活動自如。如果我們只換「硬件」,而不調理「軟件」,或會影響手術效果。

因此在接受關節置換手術前,我們可考慮進行物理治療,以達到以下目標:

  1. 幫助減輕痛楚
  2. 增加關節的活動能力
  3. 增強肌力及肌耐力

為什麼需要術後復康?

術後復康除可幫助減輕痛楚、增加關節的活動能力以及增強肌力及肌耐力,亦會協助長者進行本體感覺和平衡訓練,並以助行器具拐杖協助行走。此外亦會因應不同情況,為患者進行功能訓練。

關節置換術後康復如何應用血流量限制訓練?血流量限制訓練的原理是什麼?

人體有三組肌肉,在術前術後都相對較難進行復康訓練,即臀部、大小腿及背肌,而血流量限制訓練正好解決這三組肌肉的訓練問題。

血流量限制訓練的儀器猶如血壓計,進行阻力訓練或運動時,血流量限制訓練儀利用外部力量,限制血液流出及流入訓練的肌肉。隨著肌肉的血流減少,氧氣亦隨之減少,令肌肉在無氧狀況下接受訓練。

血流量限制訓練改變血液的輸出及輸入,刺激大腦生長荷爾蒙,增加蛋白質的形成。臨床研究證實,將血流量限制訓練應用於關節置換手術前後,以及手術後的慢性肌肉萎縮,均取得了非常積極的成果。

血流量限制訓練有什麼優點?

  1. 低負荷運動亦能達到高負荷運動量的成效。
  2. 低強度血量限制有氧訓練,能有效促進肌肉肥大。
  3. 訓練效果並不限於受壓部位(手臂或腳部),非受壓部位的鄰近及較遠的肌肉(如背部或胸部等),亦同樣有訓練效果。
  4. 同樣運動強度下,血流量限制較傳統訓練,可以較短時間達到接近訓練效果。

房協得到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支持,合作推出「康復治療伙伴合作計劃」,他們派出臨床導師 / 資深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進駐房協轄下的北角「雋康天地」和牛頭角「彩頤居」,幫助有需要長者重拾生活正軌。計劃亦包括一系列「教授與您同行康復路」主題講座。想了解更多有關「血流量限制訓練」的資訊,歡迎按此了解詳情。

至於「康復治療伙伴合作計劃」的詳情,歡迎致電:2280 9100(北角丹拿山「雋康天地」)/ 6239 3509(WhatsApp)或2839 8068(牛頭角彩頤居)查詢。

你可能也感興趣:

分享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whatsapp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為你推薦

理大彭耀宗教授採用「身心並用」訓練 協助中風患者減低跌倒風險

「中風」往往都在突如其來的情況下發生,更會引發其他後遺症,影響患者的身心狀態。理大彭耀宗教授早前在雋康天地跟大家分享「『身心並用』訓練如何有效協助中風患者減低跌倒風險」。彭教授談及「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的原理、這種訓練與傳統物理治療的分別,還有鼓勵中風患者積極復康的方法。

有什原因導致中風患者較容

我們大概可歸納為五個主因:

  • 平衡力減退
  • 步姿異常 / 步行能力障礙:若果中風患者在步行時步姿欠佳,又或者步行能力不理想,他們會較容易跌倒。因此中風康復治療裡十分著重改善患者的步姿、步行能力及平衡力
  • 有些長者在中風後會患上抑鬱症
  • 若果中風患者本身的認知能力較差,他們會較容易跌倒
  • 自我照顧能力障礙:這跟中風的嚴重程度有關,若程度較嚴重的,其自我照顧的能力會較差,而相對上亦會較容易跌倒

 

傳統物理治療包括哪些方面?

傳統物理治療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範疇,藉以改善患者的平衡力和步姿:

平衡訓練

集中訓練接受治療人士的平衡能力,有助減低他們跌倒的機會。

阻力訓練

帶領接受治療人士進行強化肌肉的運動,例如運用橡筋帶訓練腳部肌肉,因為若雙腳乏力會容易使人跌倒。

重新訓練步姿及步行能力

除了以往較傳統的方式或徒手作輔助,時下的訓練儀器日新月異,坊間有不同的器械能幫助患者進行步行訓練。

「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的原理是什麼

研究發現,當中風患者走路時遇上讓他們「分心」的事物,那便會容易使他們跌倒。的而且確,中風患者日常在街上行走時,他們需要同時處理很多外來的信息,因此「身心並用」訓練之目的,是訓練患者如何在處理外來信息之同時,不受其影響而繼續保持平衡,安全地走路。

大家日常在街上需要「身心並用」的例子:

  • 一邊走路一邊使用手提電話
  • 走路時與身邊人聊天
  • 過馬路時注意交通燈的轉換
  • 逛超級市場時,一邊選購物品

對於一般人來說,在生活中「身心並用」並沒有問題的,可以處理得來;可是對於中風患者和長者而言,由於他們的「身心並用」能力較弱,因此會令他們容易跌倒。

 

與傳統物理治療相比,「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是否更有效

總括來說,「身心並用」康復訓練比傳統模式,更有效協助中風患者重投日常生活。根據研究,此訓練除了能降低跌倒人數比例達25%之外,亦能減少受傷人數比例達 22%。

另外,「身心並用」康復訓練無需使用訂製的或昂貴的大型設備,僅需要一些簡單、經濟及容易儲存的小型輔助物件便可(如可摺疊起來的繩梯及運動用的「雪糕筒」等),因此適合於社區及家居進行,從而讓中風患者可持續改善「身心並用」的能力。

進行「身心並用」訓練的患者較常遇上什麼困難

用作「身心並用」訓練的不同運動環節難度有別,我們會因應每位患者的中風嚴重程度及能力,去逐漸作出調教。為著改善中風患者的平衡能力,訓練過程中便須進行具挑戰性的平衡訓練;然而,若進行具挑戰性的平衡訓練,接受訓練的患者便會有跌倒的風險,所以需要他人在旁陪伴,萬一當患者接受訓練時失去平衡,便能有他人馬上伸出援手。因此每當進行訓練時,現場定必有治療師或輔助人員在旁。但值得留意的是,若訓練中的運動環節過於容易、輕鬆,那對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就作用有限。

 

如何鼓勵中風患者進行康復治療

首先,若果發現中風患者出現情緒抑鬱的問題,家人宜為他尋求心理輔導、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建議,又或需要服用相關藥物作治療。

但就著「身心並用」康復治療而言,我們刻意將此訓練設計成非個人化的訓練,讓其更像一個運動班的形式,使接受訓練的患者能夠跟同路人一起做運動。而除了做運動,他們更有機會結識新朋友,在過程中互相傾談與鼓勵,使心情好轉,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房協得到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支持,合作推出「康復治療伙伴合作計劃」,他們派出臨床導師 / 資深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進駐房協轄下的北角「雋康天地」和牛頭角「彩頤居」,幫助有需要長者重拾生活正軌。計劃亦包括一系列「教授與您同行康復路」主題講座。想了解更多有關「血流量限制訓練」的資訊,歡迎按此了解詳情,歡迎致電:2280 9100(北角丹拿山「雋康天地」)/ 6239 3509(WhatsApp)或2839 8068(牛頭角彩頤居)查詢。

 

你可能也感興趣:

理大方乃權教授運用科技治療輕度認知障礙 數據支持成效理想

若果家中有長者記性開始轉差,作為家人難免會感到徬徨。房協得到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支持,合作推出「康復治療伙伴合作計劃」,他們派出臨床導師 / 資深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進駐房協轄下的北角「雋康天地」和牛頭角「彩頤居」,幫助有需要長者重拾生活正軌。

計劃亦包括一系列「教授與您同行康復路」主題講座,在首場講座裡,理大方乃權教授介紹了不同的認知障礙症治療新趨勢,以及跟認知障礙症長者溝通的技巧。

有什麼徵狀可以提醒家人,是時候需要帶長者做認知評估?

除了認知功能上的缺損,家人對於長者行為上的轉變,亦有需要留意的地方。很多時候,同往的家人會比較容易察覺到這些問題,而不同住的家人卻未必明顯地留意得到。若果大家發現家中長者有以下問題,那便需要考慮為他們安排進行認知能力評估:

  • 突然開始迷路,忘記如何回家
  • 重複忘記關爐頭、關水喉
  • 持續地無法好好用言語表逹,或找不到適當詞彙

 

為何要特別留意「輕度認知障礙」?

在長者正式確診患有認知障礙症之前,他們往往會有一個過渡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MCI)」。在這個階段,他們依舊能夠自行處理不同的日常事務,如搭車外出、買餸、煮飯等;可是若跟其他同年齡人士比較,記性會差了,即使他們自己都會察覺得到這個問題。

照顧者需要特別留意家中長者有沒有「輕度認知障礙」的徵狀,這是由於有數據顯示:約四至六成的輕度認知障礙人士,將來會發展成「認知障礙症」患者;此外,約一至兩成的輕度認知障礙人士,將在一年內過渡成「認知障礙症」患者。因此,若果能夠及早發覺輕度認知障礙的徵狀,那便能夠立即進行治療與訓練。

目前醫學界有哪些以科技治療認知障礙症的新趨勢?

結合「認知訓練」與「直流電刺激」

最新研究發現,若果在進行認知訓練之同時,以很輕微的「直流電」去刺激大腦,可令專注力提高,讓認知訓練事半功倍。大家不用擔心安全問題,那些直流電僅僅來自電芯而已,不會構成傷害的。過程中,治療師會在接受訓練人士的頭頂位置接駁一部機器,藉此以微電流刺激大腦,強化認知訓練的成效。

神經反饋訓練

透過「腦電圖」,於頭頂貼上數條電線,一邊觀察大腦的活動,一邊進行相配合的認知訓練。

生物反饋訓練

將儀器戴在手臂上然後進行遊戲,可即時了解大腦活動,從而向接受訓練人士提供輔助,又或改變遊戲規則,藉以提高認知能力和執行能力,訓練集中力。

VR沉浸式虛擬實境治療

接受治療人士在訓練中會戴上VR(虛擬實境)眼罩,讓他們眼前出現一個虛擬空間。舉例說,長者們於訓練中會在虛擬空間的街市買餸,又或者走進了一個虛擬花園等等,這是較為嶄新的訓練方法。

 

除了上科技與治的方還有哪些類型的認知障礙訓練項目

懷緬治療

在訓練過程中,讓接受治療人士接觸到昔日的事物,例如是含有60、70年代香港景色的圖片或影片。雖然觀賞這些畫面對於改善記憶力並無直接幫助,但讓老友記回到過去的世界,可令他們自我感覺良好,心情變得開朗。

多感官治療

除了較普遍的視覺和聽覺感官刺激外,「多感官治療」亦包括了氣味的元素(嗅覺)。透過掛在頸上的儀器,可散發出氣味,例如是下廚的味道,讓人覺得特別「醒神」!此外,訓練項目中還有需要做動作的部分,例如淋花,那是觸覺方面的訓練,需要以手部去接觸。

人形機械人輔助治療

機械人會帶領長者做八段錦、氣功或太極等訓練,另外還有一些認知能力方面的訓練項目。

 

若認知障礙症長者已到中 / 後期,家人在照顧上應如何處理其行為問題?

作為照顧者,家人首先需要學習如何去面對,自己必須先冷靜,千萬別跟患者吵架,避免產生磨擦,因為這樣只會令患者更加緊張和暴燥。

已到了中 / 後期的認知障礙症長者,他們往往會出現一些挑戰性的行為,例如:吵架、頂嘴、大哭、鬧情緒等。照顧者可嘗試待患者慢慢將眼前所糾纏的事情忘記(例如他們認為被人偷了東西),待事情過後才再慢慢跟他們說清楚。由於患者的理解能力有障礙,跟他們溝通時避免內容太複雜,宜以簡單句子與他們溝通。

 

你可能也感興趣:

物理治療多管齊下紓緩痛症

隨著身體老化,老友記容易腰痠背痛,如果你問老友記:「身體哪兒痛?」他們一般答不上來,只會說:「成身都痛!」痛症是長者常見的長期健康問題,究竟他們可以如何紓緩痛症,以減低痛症對他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不如由房協一級物理治療師張秀儀,為大家講解物理治療可以如何多管齊下,處理長者常見的痛症。


什麼是痛症?痛症主要分為甚麼類型?

痛症主要分為兩類:即「急性痛症」及「長期痛症」。而老友記通常面對長期痛症,因為他們因勞損退化而出現的疼痛症狀,不能完全被消除。

如果痛症持續三個月或以上,醫學上就會界定為長期痛症。至於急性痛症,一般指受因受傷而出現的痛症,如運動時拉斷十字韌帶、因跌倒而出現骨折等,通常一段時間後就會痊癒。不過對老友記而言,急性痛症容易發展成長期痛症。

長期痛症對老友記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

主要視乎老友記勞損退化的程度及個人對痛楚的感覺。如果他們勞損退化的程度較嚴重,痛楚亦會較高,有機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例如「行唔得遠」、「行唔得耐」,甚至舉手亦痛,就會影響他們的自理能力及活動能力,久而久之,更會影響心情及社交活動,甚至有機會引發情緒問題如抑鬱症

什麼情況下需要求診?

由於長期痛症不會因時間而逆轉,部分老友記可能會經常覺得「好唔舒服」,他們只好學習與痛症相處。但如果身體突然痛得很不尋常,或痛楚突然大增,如老友記平時走路30分鐘才會累,但現在走10分鐘就會累,就要考慮求診。我們通常會建議長者先休息7天,如果7天後情況無改善,就要處理,如接受物理治療或諮詢醫生的意見。

因應長期痛症,物理治療師可以如何處理?

物理治療主要針對處理骨骼系統如關節、骨頭及肌肉等,治療主要分為三類:

(一)儀器治療:包括干擾波電療、磁力治療、熱敷及超聲波治療等

(二)手法治療:用以放鬆肌肉及舒整關節

(三)做運動:用以保持應有的活動幅度,肌肉柔軟度及強化肌肉

我們通常會多管齊下,因應老友記的情況及需要去決定治療方案。

痛症治療一般為期多久? 家人在治療期間,可以怎樣配合?有沒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由於退化不會逆轉,所以痛症治療未必有完結的一天。我們通常會把痛楚分為十級(十級為最高),如果老友記是「三分痛」或以下,就會建議他們透過調整日常生活習慣,避免痛楚加劇。

家人的配合及支持非常重要,例如家人可分擔家務,或避免老友記過份操勞。如果老友記並非太嚴重,家人亦可鼓勵他們做適當運動,以免肌肉愈來愈弱,變相加劇痛楚。

如果是住院舍的老友記,他們可以接受相關的痛症治療服務嗎?

不少院舍的老友記都有長期痛症,如果老友記願意及適合,駐院物理治療師會針對他們的情況出評估,並建議相關的治療方案。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的物理治療服務: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實用資訊圖:

你可能也感興趣:

 

擊退「關節痛」 舒緩痛症有方法

肌肉痛、關節痛是長者的常見病痛。不少老友記因為關節痛楚,減少走動和運動,結果痛楚不但無法舒緩,更會影響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

一般而言,我們的關節柔軟度每10年下降7%,肌肉力量亦會在50至70歲期間下降三成,而姿勢不正確、缺乏休息及運動、身體過重等,都會加速關節退化。其實舒緩痛症最好的方法,是進行伸展運動及適量的肌力訓練,強健肌肉力量,從而降低關節壓力,加上正確的姿勢及注意生活習慣,自然能減輕關節痛!

以下是預防及舒緩痛症的方法,但大家必須謹記因應自己身體狀況和能力進行,有需要應諮詢醫生方進行練習。

鍛練下肢肌肉 – 生活習慣
  • 避免長期站立或步行太久,有需要者應用枴杖及坐下休息;
  • 避免攜帶過重物件,可利用手推車輔助;
  • 避免膝關節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如長期坐矮櫈或蹲下等;
  • 膝蓋痛楚時應盡量休息,也可按情況採用冰敷或暖敷舒緩。
鍛練下肢肌肉 – 動作
  • 雙手扶著欄杆,挺直腰背,腳跟貼地,弓步站立,前腳曲、後腿伸直,至後腳有輕微拉緊感覺,維持十秒,轉換另一隻腳,重覆動作。雙手扶著欄杆,左膝向上,提高至大約臀部高度,維持五秒,轉換右膝,重覆動作;
  • 雙手扶著欄杆,雙腳分開大約肩膊闊度,右腳向提起至雙腳距離一至兩呎,腰部保持不動,維持五秒,然後轉換右邊,重複動作;
  • 雙手扶著欄杆,挺直腰背,左膝向後屈曲,維持五秒,然後轉換右邊,重複動作;
  • 雙手扶著欄杆,雙腳分開至與肩膊同寬,腰背挺直,雙腳輕微屈曲,保持五秒,然後伸直膝部,再慢慢提起雙腳腳跟,以腳尖站立,維持五秒;
  • 以上動作建議每星期進行一至兩次,每個動作做10至20下。
改善頸梗膊痛 – 生活習慣
  • 睡眠時避免俯臥,減少拉緊頸部肌肉;選用合適的枕頭以承托頸部,注意枕頭的高度,並保持正確姿勢;
  • 從事休閒活動時,例如閱報、織冷衫、書法或園藝工作等,每隔半小時便應抬起頭,稍作休息,並活動頸部。觀看電影或大戲時,盡量避免坐最前排;
  • 若感到頸梗膊痛,可採用熱敷,有助增加血液循環,紓緩疲勞。若情況嚴重,就應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
改善頸梗膊痛 – 動作:
  • 轉動頸部:眼向前望,頸部向左緩緩轉動,直至感到頸部輕微拉緊,返回原位,再向右重複動作;
  • 內收下顎:眼向前望,挺胸收腹,保持肩膊放鬆,下巴收入;
  • 放鬆肩部:眼向前望,雙手輕放在肩膊,手肘向內及外打轉;
  • 上肢伸展:眼望前方,挺直背部,雙手放在背後互握,手肘伸直並向後提起。
其他擊退「關節痛」方法

太極:深受長者歡迎的運動,坊間不少社區中心、組織等均有開辦太極班,學習渠道多,不但有助預防跌倒,同時可鍛煉肺部功能,強化膝關節,持之以恒,對身體會有莫大益處。 

八段錦:簡單易學的八段錦只有八種招式,身體較壯者,可以八式一氣呵成,體弱者則可選擇分段練習,行動不便的,甚至可單純練習上肢,靈活度高。鍛練過後,無論專注力、反應及身體平衡都能有所提升。

水中運動:眾所皆知,水有浮力,加上水壓及渦流特色,水中運動能有效減低關節負荷,並能進行在陸地難以做到的動作,同時改善血液循環及鍛煉平衡力。每星期進行兩至三次水中手腳舒展、伸展及肌力訓練動作,有助預防及改善膝關節退化。
 
(以上運動純屬一般建議,長期病患或有痛症者應先向醫生或專業人士諮詢後,方進行練習。)


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致力在社區推廣「長者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並設計了不同主題的健康探索團、導賞團及體驗團,由專人帶領參觀及講解,查詢 2839 2882

實用資訊圖: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