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彭耀宗教授採用「身心並用」訓練 協助中風患者減低跌倒風險

「中風」往往都在突如其來的情況下發生,更會引發其他後遺症,影響患者的身心狀態。理大彭耀宗教授早前在雋康天地跟大家分享「『身心並用』訓練如何有效協助中風患者減低跌倒風險」。彭教授談及「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的原理、這種訓練與傳統物理治療的分別,還有鼓勵中風患者積極復康的方法。

有什原因導致中風患者較容

我們大概可歸納為五個主因:

  • 平衡力減退
  • 步姿異常 / 步行能力障礙:若果中風患者在步行時步姿欠佳,又或者步行能力不理想,他們會較容易跌倒。因此中風康復治療裡十分著重改善患者的步姿、步行能力及平衡力
  • 有些長者在中風後會患上抑鬱症
  • 若果中風患者本身的認知能力較差,他們會較容易跌倒
  • 自我照顧能力障礙:這跟中風的嚴重程度有關,若程度較嚴重的,其自我照顧的能力會較差,而相對上亦會較容易跌倒

 

傳統物理治療包括哪些方面?

傳統物理治療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範疇,藉以改善患者的平衡力和步姿:

平衡訓練

集中訓練接受治療人士的平衡能力,有助減低他們跌倒的機會。

阻力訓練

帶領接受治療人士進行強化肌肉的運動,例如運用橡筋帶訓練腳部肌肉,因為若雙腳乏力會容易使人跌倒。

重新訓練步姿及步行能力

除了以往較傳統的方式或徒手作輔助,時下的訓練儀器日新月異,坊間有不同的器械能幫助患者進行步行訓練。

「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的原理是什麼

研究發現,當中風患者走路時遇上讓他們「分心」的事物,那便會容易使他們跌倒。的而且確,中風患者日常在街上行走時,他們需要同時處理很多外來的信息,因此「身心並用」訓練之目的,是訓練患者如何在處理外來信息之同時,不受其影響而繼續保持平衡,安全地走路。

大家日常在街上需要「身心並用」的例子:

  • 一邊走路一邊使用手提電話
  • 走路時與身邊人聊天
  • 過馬路時注意交通燈的轉換
  • 逛超級市場時,一邊選購物品

對於一般人來說,在生活中「身心並用」並沒有問題的,可以處理得來;可是對於中風患者和長者而言,由於他們的「身心並用」能力較弱,因此會令他們容易跌倒。

 

與傳統物理治療相比,「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是否更有效

總括來說,「身心並用」康復訓練比傳統模式,更有效協助中風患者重投日常生活。根據研究,此訓練除了能降低跌倒人數比例達25%之外,亦能減少受傷人數比例達 22%。

另外,「身心並用」康復訓練無需使用訂製的或昂貴的大型設備,僅需要一些簡單、經濟及容易儲存的小型輔助物件便可(如可摺疊起來的繩梯及運動用的「雪糕筒」等),因此適合於社區及家居進行,從而讓中風患者可持續改善「身心並用」的能力。

進行「身心並用」訓練的患者較常遇上什麼困難

用作「身心並用」訓練的不同運動環節難度有別,我們會因應每位患者的中風嚴重程度及能力,去逐漸作出調教。為著改善中風患者的平衡能力,訓練過程中便須進行具挑戰性的平衡訓練;然而,若進行具挑戰性的平衡訓練,接受訓練的患者便會有跌倒的風險,所以需要他人在旁陪伴,萬一當患者接受訓練時失去平衡,便能有他人馬上伸出援手。因此每當進行訓練時,現場定必有治療師或輔助人員在旁。但值得留意的是,若訓練中的運動環節過於容易、輕鬆,那對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就作用有限。

 

如何鼓勵中風患者進行康復治療

首先,若果發現中風患者出現情緒抑鬱的問題,家人宜為他尋求心理輔導、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建議,又或需要服用相關藥物作治療。

但就著「身心並用」康復治療而言,我們刻意將此訓練設計成非個人化的訓練,讓其更像一個運動班的形式,使接受訓練的患者能夠跟同路人一起做運動。而除了做運動,他們更有機會結識新朋友,在過程中互相傾談與鼓勵,使心情好轉,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房協得到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支持,合作推出「康復治療伙伴合作計劃」,他們派出臨床導師 / 資深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進駐房協轄下的北角「雋康天地」和牛頭角「彩頤居」,幫助有需要長者重拾生活正軌。計劃亦包括一系列「教授與您同行康復路」主題講座。想了解更多有關「血流量限制訓練」的資訊,歡迎按此了解詳情,歡迎致電:2280 9100(北角丹拿山「雋康天地」)/ 6239 3509(WhatsApp)或2839 8068(牛頭角彩頤居)查詢。

 

你可能也感興趣:

分享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whatsapp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為你推薦

理大方乃權教授運用科技治療輕度認知障礙 數據支持成效理想

若果家中有長者記性開始轉差,作為家人難免會感到徬徨。房協得到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支持,合作推出「康復治療伙伴合作計劃」,他們派出臨床導師 / 資深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進駐房協轄下的北角「雋康天地」和牛頭角「彩頤居」,幫助有需要長者重拾生活正軌。

計劃亦包括一系列「教授與您同行康復路」主題講座,在首場講座裡,理大方乃權教授介紹了不同的認知障礙症治療新趨勢,以及跟認知障礙症長者溝通的技巧。

有什麼徵狀可以提醒家人,是時候需要帶長者做認知評估?

除了認知功能上的缺損,家人對於長者行為上的轉變,亦有需要留意的地方。很多時候,同往的家人會比較容易察覺到這些問題,而不同住的家人卻未必明顯地留意得到。若果大家發現家中長者有以下問題,那便需要考慮為他們安排進行認知能力評估:

  • 突然開始迷路,忘記如何回家
  • 重複忘記關爐頭、關水喉
  • 持續地無法好好用言語表逹,或找不到適當詞彙

 

為何要特別留意「輕度認知障礙」?

在長者正式確診患有認知障礙症之前,他們往往會有一個過渡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MCI)」。在這個階段,他們依舊能夠自行處理不同的日常事務,如搭車外出、買餸、煮飯等;可是若跟其他同年齡人士比較,記性會差了,即使他們自己都會察覺得到這個問題。

照顧者需要特別留意家中長者有沒有「輕度認知障礙」的徵狀,這是由於有數據顯示:約四至六成的輕度認知障礙人士,將來會發展成「認知障礙症」患者;此外,約一至兩成的輕度認知障礙人士,將在一年內過渡成「認知障礙症」患者。因此,若果能夠及早發覺輕度認知障礙的徵狀,那便能夠立即進行治療與訓練。

目前醫學界有哪些以科技治療認知障礙症的新趨勢?

結合「認知訓練」與「直流電刺激」

最新研究發現,若果在進行認知訓練之同時,以很輕微的「直流電」去刺激大腦,可令專注力提高,讓認知訓練事半功倍。大家不用擔心安全問題,那些直流電僅僅來自電芯而已,不會構成傷害的。過程中,治療師會在接受訓練人士的頭頂位置接駁一部機器,藉此以微電流刺激大腦,強化認知訓練的成效。

神經反饋訓練

透過「腦電圖」,於頭頂貼上數條電線,一邊觀察大腦的活動,一邊進行相配合的認知訓練。

生物反饋訓練

將儀器戴在手臂上然後進行遊戲,可即時了解大腦活動,從而向接受訓練人士提供輔助,又或改變遊戲規則,藉以提高認知能力和執行能力,訓練集中力。

VR沉浸式虛擬實境治療

接受治療人士在訓練中會戴上VR(虛擬實境)眼罩,讓他們眼前出現一個虛擬空間。舉例說,長者們於訓練中會在虛擬空間的街市買餸,又或者走進了一個虛擬花園等等,這是較為嶄新的訓練方法。

 

除了上科技與治的方還有哪些類型的認知障礙訓練項目

懷緬治療

在訓練過程中,讓接受治療人士接觸到昔日的事物,例如是含有60、70年代香港景色的圖片或影片。雖然觀賞這些畫面對於改善記憶力並無直接幫助,但讓老友記回到過去的世界,可令他們自我感覺良好,心情變得開朗。

多感官治療

除了較普遍的視覺和聽覺感官刺激外,「多感官治療」亦包括了氣味的元素(嗅覺)。透過掛在頸上的儀器,可散發出氣味,例如是下廚的味道,讓人覺得特別「醒神」!此外,訓練項目中還有需要做動作的部分,例如淋花,那是觸覺方面的訓練,需要以手部去接觸。

人形機械人輔助治療

機械人會帶領長者做八段錦、氣功或太極等訓練,另外還有一些認知能力方面的訓練項目。

 

若認知障礙症長者已到中 / 後期,家人在照顧上應如何處理其行為問題?

作為照顧者,家人首先需要學習如何去面對,自己必須先冷靜,千萬別跟患者吵架,避免產生磨擦,因為這樣只會令患者更加緊張和暴燥。

已到了中 / 後期的認知障礙症長者,他們往往會出現一些挑戰性的行為,例如:吵架、頂嘴、大哭、鬧情緒等。照顧者可嘗試待患者慢慢將眼前所糾纏的事情忘記(例如他們認為被人偷了東西),待事情過後才再慢慢跟他們說清楚。由於患者的理解能力有障礙,跟他們溝通時避免內容太複雜,宜以簡單句子與他們溝通。

 

你可能也感興趣:

中風常見謬誤 房協物理治療師逐個同你講清楚

坊間常有一些有關中風似是而非說法,家人稍一不慎,錯信謠言,可能會為患者帶來重大風險。房協一級物理治療師張秀儀為大家糾正常見謬誤,更會教你五個小貼士,大減中風風險。

謬誤一:本港只有特定醫院才可治療中風

這是錯誤的!坊間曾有流言,說若果有家人遇上中風情況,要切記只能安排將患者送往若干特定醫院才能接受中風急救,因為許多人誤以為,香港只有某些醫院才能為病人注射「溶血針」(於「黃金三小時」內,透過注射「溶血針」來溶解阻塞血管的血塊,保持血液的暢通,從而減低腦細胞壞死的程度)。

實情是:

  1. 中風分「塞血管」(缺血性)和「爆血管」(出血性)兩大類型,注射「溶血針」僅是針對「塞血管」的類型才合用。
  2. 市民大眾無法自行判斷自己或家人遇上的是哪一類型中風,他們該馬上致電999安排救護車,由專業醫護人員診斷才正確。
  3. 目前香港所有公立醫院的急症室均能夠提供注射「溶血針」的服務,大家別相信謠言而耽誤了急救中風的黃金時間!

 

謬誤二:「面癱」等於「中風」

這是錯誤的!

實情是:

  1. 中風的病徵多樣化,受影響的身體部位並不只局限於面部,包括:半邊身的活動能力受阻、半邊面部肌肉麻痺及活動能力受阻、眼部活動能力受阻、說話不清晰、流口水、笑的表情受阻等等,跟「面癱」並不完全相同。
  2. 面癱的成因是由於神經線發炎,影響了面部的控制能力,跟中風的成因完全不相同。
  3. 若果大家擔心不懂得分辨中風與面癱,可參考由衛生署建議的「談笑用兵」口訣,作為自我檢測的方法,了解自己或家人是否出現了中風徵兆。
  • 「談」:說話或表達出現困難
  • 「笑」:笑的時候兩邊面部表情不對稱
  • 「用」:其中一邊手腳無法用力
  • 「兵」:若發現上述問題,很可能是中風的先兆,宜儘快致電999找「救兵」求助

 

防患未然,大家在日常生活可怎樣預防中風?

  1. 慎防三高:隨著年紀漸大,身體越容易出現如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三高)等高風險因素,血管越容易出現硬塊,因此老友記特別需要好好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的指數。
  2. 控制體重:由於糖尿病及肥胖會增加中風的機會,因此體重控制不容忽視。
  3. 別吸煙、別酗酒:因為吸煙和酗酒會令中風機會增加。
  4. 保持適量的運動
  5. 向家庭醫生了解合適的定期檢查(如:評估心臟健康、評估頸動脈及顱內動脈健康等)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你可能也感興趣:

把握中風黃金復康期 重點進行相關治療與訓練

長久以來,「中風」都是個讓大眾望而生畏的疾病,據衞生署資料顯示,於2019年它是導致全球50歲及以上人士患病、殘障和早逝的第二大原因;而在2020年,它亦是本港的第四大常見死因,因此絕對不容大家忽視。我們邀請了房協一級物理治療師張秀儀帶領大家一起正視中風的成因、影響,以及治療上的關鍵時期。

「中風」是怎樣形成的?

「中風」可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型,屬於大腦的血管疾病。簡單而言「缺血性中風」可用「塞血管」來理解,坊間大部份的中風個案(約七成)均屬此類;至於「出血性中風」就是「爆血管」,相對上沒前者般普遍,約佔坊間中風個案的三成。

塞血管的主要三大成因

  • 血管中出現了血塊
  • 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老化、硬化
  • 身體有高風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三高)

當大腦內的血管收窄到一個地步,使血液無法正常地流通、無法供應至大腦的細胞,從而讓細胞壞死,如此情況下便會出現「缺血性中風」。至於「爆血管」的常見成因,是由於血壓過高,使腦內的血管爆裂,形成一大片血塊停留了在腦內,阻礙了腦細胞的正常運作,繼而壞死。

 

中風患者最常受影響的是哪些身體部位或機能?

當患者中風,身體首先出現缺損的是腦部;而由於腦部主宰著四肢的種種活動,總括而言身體的不同部位均會受到影響。根據人體神經系統的運作模式,每邊大腦會負責支配另一邊身體的活動能力。因此,若果左邊腦部中風(出現塞血管或爆血管的情況),那便會影響右邊身體的活動能力;相反若右邊腦部中風,則會影響左邊身體的活動能力。

一旦出現中風的情況,基本上另一邊身體的所有身體部位或機能均會受到影響,例如:面部的肌肉控制、進食機能、面部表情的控制、身體四肢的活動;此外亦會影響到說話能力及認知能力等。至於身體機能受影響的程度,則視乎中風的嚴重程度,以及患者於中風後有否及時接受治療等。

 

關於中風復康,有說存在著「黃金期」的概念。患者及其家人應如何把握這段時間,重點進行治療或訓練?

中風是由於有腦細胞壞死而出現的情況,但人體很奇妙,透過給予患者充足的復康治療與刺激,重新鍛煉相關肢體的活動,大腦有能力慢慢重新搭建一條新的橋樑,從而可再次控制身體的不同機能。可是,搭建新的橋樑有速度之分,越是初期,搭橋的速度會越快,這就是「黃金復康期」的概念,亦即中風後的首三個月,是患者接受復康治療的最有效時期。

所以,假如能夠於「黃金復康期」為中風患者提供適當及足夠的訓練,大腦於那段時期內重建腦細胞的速度是最快速的。 一般來說,中風患者會把握「黃金復康期」針對性地進行下列復康治療:

物理治

所針對的是恢復患者「大肌肉」的活動能力,例如恢復使用雙手拿取物件的能力、步行能力,又或是安坐椅子上和站立的能力等。

針對恢復患者的認知能力,因中風患者對周遭環境事物的認知能力會受到影響。此外亦會集中恢復患者「小肌肉」的控制,例如使用筷子或匙羹來進食的能力,以及自己穿著衣服等自理能力。

中風後,患者的說話能力會受到影響,當中包括理解別人說話的能力,還有在腦裡組織說話內容的能力。而由於患者用以吞嚥的相關喉嚨肌肉亦會受到損害,令患者無法進食正常的飯餐,他們或需要進食軟餐,又或插胃喉飲奶,這方面會由言語治療師來提供協助。

心理治

由於大腦主宰人的情緒,加上當患者突然遇上中風,身體出現了突如其來的巨變,其情緒往往會受到影響,在此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幫助調節患者的情緒。

 

「黃金復康期」過後,中風長者宜繼續進行什麼日常訓練,以改善身體活動能力?

雖然在「黃金復康期」內進行訓練,大腦重建腦細胞的速度最為迅速,不過即使於黃金期過後, 大腦是仍然有能力重建腦細胞的,只是速度會相對慢一些而已。其實即使三個月過後,甚至到了半年過後,作為家人的仍然應該繼續鼓勵中風患者維持訓練,皆因在中風後一年內進行復康訓練,仍然是有明顯作用的。

我們作為物理治療師,會在不同階段因應患者的情況、能力及中風程度等,為他們定下一個「符合現實的目標」, 協助他們達致最大的進步可能,不斷觀察他們還有沒有進步的空間。我們不會以一個特定的時間表,來規限患者所該進行的訓練類別。舉例說,若果患者在「黃金復康期」內的復康進度良好,我們會為他們評估是否適合從醫院或院舍回到家裡居住,然後因應其狀況多安排一些現實導向的訓練。不過,復康進度其實還會受不同因素所影響,例如患者本身的性格、態度,還有接受復康治療的頻密程度等,難以一概而論。

而若果當治療已維持了一段長時間(例如半年),但進步並不明顯,我們會調整患者治療的目標與期望,建議合適的保健治療及與家人商討照顧方案。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你可能也感興趣:

評估長者跌倒風險 多方面了解步行穩定性

老人家跌倒成因多樣化,亦容易被忽略,對身心都可帶來重大影響。為使長者更了解自己的跌倒風險,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下稱「中心」)特別引入了新穎的樂齡科技產品,使用過程簡易、快捷,中心一級職業治療師葉靈進為我們講解。

「跌倒風險」 跟長者的整體健康有何關係?

「跌倒風險」是用以評估身體跌倒機會有多大的標準。透過降低或預防風險,可藉以減低長者由跌倒而引致健康狀況轉差的機會。不少研究及調查都曾指出,跌倒會衍生出很多不同的後果,例如超過九成半的髖關節骨折個案,其實都是由跌倒所引起。

此外亦有研究指出,當長者一旦不小心跌倒導致髖關節骨折,從而需要入院做手術,僅五成患者能夠於出院後完全回復跌傷前的身體狀況。因此,當長者一旦跌倒,很大機會讓其身體、精神、生活突然起了巨大的轉變。

 

如何界定「跌倒風險」?一般會測試身體的哪些方面?

總括來說,「跌倒風險」可從「內在因素」(即個人因素)和「外在因素」(即環境因素)兩方面去分析。在最初階段,大眾可先自行做自我評估問卷。到了下一個階段,若期望進一步接觸職業治療師作更深入的分析,我們會為長者進行身體測試,範圍包括肌力、肢體協調性、平衡力、步姿,以及視力等。若要了解長者的「外在因素」,例如是家中環境及燈光是否合適等,那則需要獨立去進行家訪。

 

知道中心引入了一種用來評估跌倒風險的科技產品你們如何應用該備來幫助老友記?

是的,中心引入了一種用來評估跌倒風險的樂齡科技產品,它主要用以測試長者的靜態平衡力、肌內力,以及步行時的穩定性。在本中心的「肌不可失」健康探索團裡,參加的老友記會採用此設備進行三個測試,包括:平衡力測試(睜開眼及閉眼站立各30 秒)、坐站測試(在15秒內連續起身站立,再坐下)及步行測試(來回行走共約十米的路程),然後智能系統會分析出長者的跌倒風險程度。

長者需要全程在腰間佩戴一條附有傳感器 (Sensor) 的腰帶,將傳感器放在後腰的脊骨位置,讓人工智能系統收集數據,觀察人體在不同情況下的重心偏移程度;整個測試過程可在十分鐘內完成。

相對於傳統的跌倒風險評估方法(亦即職業治療師需要親自為個別長者進行較深入的評估),現在透過這類型樂齡科技產品,可在較短時間內大範圍地為一群長者逐一進行測試。只需要進行簡單的器材設置,我們便能為前來參加測試團的老友記簡單而客觀地進行評估,然後馬上可大概得出一個簡單的分析結果,過程十分方便。此外另一優點是,上述測試過程可由接受了訓練的義工大使或職員來執行,而不局限於職業治療師。

 

參觀人士上述跌倒風險測試科技產品的評價如何?您作為中心的職業治療師有何察可分享

中心自引入此科技以來,所獲得的評價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很多前來的長者會覺得測試過程很神奇、很新鮮,因為他們只需要在腰間佩戴附有傳感器的腰帶,然後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已能測試到平衡力和肌力!

我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情況:有些相對上較為「精靈」的老友記,他們在進行測試後有時會得出跟自己認知上有差距的分析結果,他們覺得自己的能力該比儀器的分析結果為佳。這些長者會認為自己的身體似乎並沒出現什麼問題(例如並沒有「三高」或心臟病等) ,一下子未能接受到自己原來是有跌倒風險的。面對此情況,在得出測試結果後我們會進一步就著長者較弱的方面,向他們講解日常能如何作出預防、改善和訓練。

若長者們覺得不放心,我們會建議他們再進一步尋求醫護人員的意見。這亦是我們中心設計相關測試團的原意,讓長者們多了解自己健康情況上的風險,從而作好準備、對策。

 

除了以上跌倒風險測試科技坊間還有什麼方法讓長者了解自己的跌倒風險?

若要徹底了解一個人的跌倒風險其實極為複雜,當中包含了許多個「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目前坊間一個比較全面及被廣泛使用的方法,是運用「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骨質疏鬆預防及治療中心」的中文版「跌倒風險自我評估」問卷。此問卷根據美國一所老年研究教育與臨床中心 “ Greater Los Angeles VA Geriatric Research Education Clinical Center ” 2011年的一個研究而寫成,當中有12條題目,每條問題更附設了提問背後的出發點及理據,讓大眾對該範疇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我過往的工作經驗,長者一般是當發現自己的平衡力轉差,又或步行情況不太理想的時候,才開始意識到自己或許有跌倒的風險;但其實這往往已是最後的表徵。在平衡力轉差之前,他們可能已有身體協調欠佳、四肢乏力、膝痛、安全意識薄弱等問題,只是他們未察覺得到而已。

 

假如長者有較高的跌倒風險他們在日常生活有哪些地方要特別注意?

掉心急

我們會著重提醒老友記要戒掉心急的習慣,並要提高安全意識,因為安全意識薄弱會容易跌倒。我們發現,很多跌倒的個案並不是發生在身體較弱的長者身上,反而是本身比較「精靈」的老友記,很多情況下他們更常跌倒,皆因他們的心態太急,習慣了行動太快。

別爬高、企高

以我的工作經驗,為數不少的長者跌倒個案都是由於嘗試在家中爬高、企高取物件或做家務。他們認為自己並不會因此而生意外,但事實卻相反,最終從高處跌下來而弄傷。其實只要有少許跌倒風險的人士,我們都不會建議他們爬高、企高。家人的協助或輔助工具會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安裝扶手

對於跌倒風險較高的長者,宜在他們日常必須經過的位置安裝扶手,那包括:入睡房上床睡覺、起床、上厠所,以及出客廳之間的生活路線。

在浴的注

宜先穿著防滑拖鞋才進入浴室,皆因地下比較濕滑。長者洗澡時宜使用沐浴椅,如情況許可盡量避免採用浴缸。若裝修上無法配合,可使用浴缸板坐下洗澡。此外,扶手亦絕對是浴室內重要的日常輔助工具。

夜燈

由於長者較常需要於晚間上厠所,在家中走廊添置夜燈,可確保他們半夜走動時有充足光線;特別是當他們剛剛睡醒準備起床,頭腦未完全清晰,這狀況下有良好照明能減少意外發生。

 

可否介一些有助改長者平力的日常訓練?

入門難度訓:腳尖跟站立

先找一件穩固的傢具(如枱或椅子)放在身旁才開始訓練,以備一旦失平衡時能有所依靠。將左腳腳尖緊貼右腳腳跟成一直線站立,維持30秒,然後左右腳對調(1組),共做3組。

中等難度訓:腳尖跟前行

好像行獨木橋一樣,左右腳腳尖緊貼腳跟交替前行,可在家中走廊沿著牆邊行走,距離約2-3米。來回行走作為一組,共做3組。

較高難度訓:單腳站立

對於身體狀況較佳的長者,可將單腳站立訓練融入生活中(例如是刷牙、洗面的時候),以加強訓練難度。若果本身對於單腳站立欠缺信心,則可先找穩固傢具放在旁邊才開始訓練,當一旦失平衡時可馬上扶著。此訓練每次大約30秒(1組),左右腳分別做3組。

 

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致力在社區推廣「長者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並設計了不同主題的健康探索團、導賞團及體驗團,由專人帶領參觀及講解,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